第(2/3)页 变成了深夜脱口秀节目里,主持人用来调侃“未来已来”的绝佳素材。 那些在【盘古】指令下,如同空中芭蕾舞团般精准协作的【工蜂】无人机。 那些能够根据环境光线与人群情绪,自主调节色彩与质感的【生命性纤维束】墙体。 这些在普通民众看来神乎其技,甚至带着一丝魔法色彩的景象,彻底引爆了全球的互联网。 然而,当这场风暴刮入另一个更加传统、更加讲究资历与传承的领域时,它遇到的,不再是惊叹与好奇。 而是坚冰。 国际主流建筑界。 尤其是那些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奉为圭臬,手握行业话语权的权威们,在短暂的沉默后,发出了普遍的质疑,以及毫不掩饰的嘲笑。 他们无法理解。 他们也不愿意去理解。 在他们看来,这种完全由AI主导、材料本身拥有“生命”、建造过程如同3D打印的模式,是对“建筑”这门古老艺术的终极亵渎。 在这股席卷了整个西方建筑学界的质疑声浪中,一个人的声音,最具分量。 汉斯·穆勒。 当今世界建筑领域最高奖项,“普利兹克奖”的评委会**。 一位在业界德高望重,以一生推崇建筑的“真实性”与“纪念性”而著称的德国老牌建筑师。 他的作品以厚重的混凝土、粗粝的石材、以及对光影的极致运用而闻名,每一栋建筑都像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沉默雕塑,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。 此刻,一场备受瞩目的国际建筑论坛,正在德国包豪斯大学历史悠久的大礼堂内举行。 现场座无虚席。台下坐着的,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建筑师、评论家和知名建筑学院的学生。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、抛光木材和浓缩咖啡混合的、属于精英知识分子的独特气味。 汉斯·穆勒就站在那古老的讲台后。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西装,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,鼻梁上架着一副设计简约的无框眼镜。 论坛的提问环节,一个年轻记者将那个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问题,抛了出来。 “穆勒先生,请问您如何看待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讨论的,由龙河大学主导的【云梦城】计划?” 全场的目光,瞬间聚焦。 汉斯·穆勒的脸上,没有流露出任何意外。他似乎就在等待这个问题。 他抬手,示意工作人员将【云梦城】的官方直播宣传片,投射到他身后巨大的幕布上。 那震撼人心的画面再次出现。 数万“工蜂”如星河倒灌,从母舰机库中倾泻而出。 巨大的仿生建筑,在它们的飞舞中,从地面上优雅地“生长”。 城市的“皮肤”随着云影的飘过而变换着呼吸般的色泽。 台下响起了一阵轻微的、混杂着惊异与不解的骚动。 穆勒静静地看着,直到视频播放完毕。 他拿起话筒,目光扫过全场,一种居高临下的平静,让礼堂内的温度都下降了几分。 “很精彩的表演。” 第(2/3)页